厚德 精医 创新 奉献

就诊热线

0394-6869711/6839058

急救电话

0394-6838000

学习二十大 |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十二)

时间:2024-08-22   访问量: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准确把握这一精辟论断的科学内涵,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关重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自诞生起就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现代化使这一联系千百倍地拓展和深化。西方现代化模式下,资本对利润无止境追逐,导致对自然无节制索取,在创造了极为丰裕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环境创伤。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发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以极其惨烈的代价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人口规模巨大和现代化的后发性,决定了我国实现现代化将面临更强的资源环境约束。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宜居程度较高的土地面积只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9%;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油气、铁、铜等大宗矿产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外依存度高;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近一半木材依赖进口。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摒弃西方国家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代化老路,努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否则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将难以承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为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攻坚战纳入三大攻坚战,把美丽中国纳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全党全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个重要论断,从中国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深刻揭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重要特征。对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这是源于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质。中华民族自古讲究“和为贵”,遵奉“和合”理念,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历史上,中华民族对外战略基本上都采取守势,即使是国势最盛时期也是开放吸纳而非开疆拓土,目的是保境安民、以包容求强大。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成为中国人民最迫切、最强烈的愿望。经过长期不懈奋斗,直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我们才拥有了建设自己国家、创造美好生活的和平环境。这一段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让我们更加深刻懂得和平的珍贵,因而绝不会把自身曾遭遇的苦难强加于他人。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正是这种持久的追求和深沉的期盼构成了中国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第二,这是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深刻认知。国情决定道路取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不同阶段,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始终是党领导人民完成不同时期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让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整体迈入现代化行列,规模和难度都世所罕见,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奋斗、持续发展。因此,继续营造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对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三,这是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实现繁荣富强,必须主动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曾经作为现代化先行者的“西方式现代化”,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这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现代化老路,必须坚决摒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走出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全新方案。


总起来说,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对历史、现实、未来的综合判断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历史自信、道路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Copyright 2006-2011Powered by Tkxyy.com, 太康县人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南院区:河南省太康县迎宾大道中段东侧 北院区:河南省太康县建设路南段469号 邮编:461400
电话:0394-6869609/6822471 院长信箱:tkxrmyy@126.com 备案号: 豫ICP备16014485号-1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到太康县人民医院,我们将全心为您服务!
豫公网安备 41162702000115号     
技术支持: 中原传媒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